比人性更可悲的是,主角智商与情商双低
故事及音乐剧的施展阐发体式格局都是超五星水准,火车和法庭一场激动人心。但唯一的缺陷在于高潮过后没能及时收手,从宣判到结尾太过拖拉,特别很是可惜。
故事极重繁重到让人觉得有点故意,最后的段落颇像《死囚漫步》。善良过了头就是愚蠢了,智商情商都很低,注定了塞尔玛这个结局,我想她根本就不清楚她要的是什么,她儿子要的是什么吧。镜头巨晃让我中间被迫停了好几次,比约克演得不错,歌欣赏不来。。
它触到了美国底部的虚伪,《时代》周刊将它评为2000年度最差电影。
残酷。这电影他妈的纠结死我了,那不叫善良,叫缺心眼儿。
他们就是不理解,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都不是事情
十分刻意的悲剧,但是好看极了!
看不见对吗?有什么好看的。They say it's the last song,they don't know us,you see ,it's only the last song ,if we let it be.
从塞尔玛钱被偷入手下手哭,一直哭到片尾字幕出……(汗)
拉尔斯"良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另外两部《破浪而出》、《白痴》。00:53~00:58,在铁轨上那段幻想的音乐剧很精彩,之前在工厂里也有一段。01:09在她“干掉”那个警察后又有一段,法庭上还有一段在法官的桌子上跳踢踏舞真是太帅了。死亡的一百零七步音乐剧。
警察明明死了,还要在法庭上替他缄默保守秘密;女工明明瞎了,还要在刑场上摘掉头套感触感染光明。明知道杀了他会毁掉自己的生活,还是要抢回属于自己的积蓄;明知道生下他会遗传自己的眼疾,还是想体会抱住孩子的感觉。放弃重请律师,拒绝延缓死刑,诘问诘责她的人都很幸福,因为他们从未体会天昏地暗的无助。
灰暗失焦抖动的手持摄影呈现出残酷惊心的现实感,与穿插的光鲜绚丽的梦幻歌舞形成剧烈反差。比约克的绝佳演技、编舞和洞彻心扉的歌声都是五星水准。近似抽象画的片头别有风味。尽管本片绝望虐心如凌迟加身、极重繁重压抑似巨石当胸,但另一角度看却正能量满满——愿我能同样笑对逆境,心怀爱意。(9.5/10)
看得我头疼了一下战书 要死了
希望法哈蒂教一教冯提尔怎么写出不执拗到令人发笑的道德困境
先不说道格玛95,每一次看都被女主的低情商和低智商感到惋惜与愤怒,但又被深深感动,其中有一个情节,剧团导演为了挽留塞尔玛好等待警察的到来,利用她的理想来诱惑她,这多狠毒和无耻的行为。。。。
手持镜头,从入手下手就使人不安;茶色的滤镜,让整个故事都蒙上了尘土。时不时穿插的歌舞场景,梦幻中隐藏着阴冷,灰暗中又蕴含着自由和生命力。一入手下手以为电影讲的是一个纯粹和善良的人如何在艰难的现实生活中找寻希望,但看到最后才发觉或许这只是最为单方面和浅显的解读。或许它更多讲的是“选择”——选择让可能会失明的儿子出生因为想要将一个婴儿拥在怀中;选择在倒数第二首歌时离开剧院以便让自己感觉电影从未结束;选择在困苦中用音乐剧的幻想进行自我救赎;选择抢回救治儿子的钱故而杀死偷钱的男人;选择将这笔钱用于救治儿子故而放弃了案件重审、自己减刑的机会——于是也便理解了电影最后一句话:它是最后一首歌,只因为我们让它成为最后一首歌,这一切的结果,都源于我们的选择。进而,一种英雄主义也便在这主动选择的最后一首歌中情不自禁。
然而,无论如何我一定要给一颗星的。
让歌声随着火车呼啸,让痛苦随着死亡终结。
辨识此片,须得理解冯提尔对“恶”的认识有多深刻极重繁重,才能理解他为什么会塑造出这个善良到近乎畸形的人物,就像《战争与和平》里的比埃尔、《白痴》里的梅什金公爵,他们都是善良到甚至有些发迂的形象,但作家透过他们实则思考的是伦理学上“至善”的边缘性问题,因此尽管此片不乏刻意和煽情的地方,但在当今流行对人进行“自私”推断的社会,塞尔玛这个某种意义上“善”纯度很高的人物,就像冯提尔自始自终的不达时宜那样,应该存在。
重看。有种“疯蹄儿原来当年也做过人”的感觉,比从前看稍微更感动一些,但比约克真的太鬼畜了。
《活着》输给《低俗小说》尚无可非议,但《鬼子来了》输给《舞者》,这是要闹哪样?加上《一一》《花样年华》,这差不多也是戛纳电影节上华语电影最辉煌的一届。这届的评委会主席是吕克贝松。
我们总以为命运的结局也会像电影一样水落石出,但往往不然。她为何不说出真相?一入手下手我揪心不已直至出离愤怒,然后入手下手求全谴责她愚钝的天真,最后仍测验考试理解她,即使她不需要我的理解,因为痛苦总是毫无理由且无可避免的,这就是全部的真相。以及,我永远热爱Björk。
天作孽,尤可救;自作孽,不可活。她的悲剧,从很大部分讲是她自己创造的。无聊的可以赚人眼泪的电影
本片冒着把观众的视力晃到如主角一样平常低下的危险测验考试用手提式摄影为了获得真实感,但是每每突兀插入的歌舞片段总能把这真实感挥霍掉,舞蹈动作僵硬,死人都能诈尸鬼嚎鬼跳,艺术设计还真是无下限。尽管总有人盛赞比约克的表演“童真澄澈”,但是从我的观感来看,她演得就像一个酷爱显摆的人在搔首弄姿。 @2012-02-24 19:52:31
人性你妹啊 真无趣
女主角太丑 表演夸张剧情白痴 看着特别很是不舒服 冗长的让我想吐 没看到伟大的母爱,只看到了一个沉溺于自己世界的精神病本片的苦涩与震撼都被导演那自以为是的拍摄手法破坏了 难以忍受
你所爱的,音乐,和你身体延伸出来的遗憾。于事无补的努力,陪葬你的生命。
良心三部曲,还有白痴和邮差。
太他妈的纠结了,憋得我都内伤了
刻意地卖惨,每一秒都觉得别扭,让我愈来愈确信一点:如果说老塔测试的是电影的上限,冯·提尔有时候测试的却是电影的下限。这点在将来可能会被推翻。我们不克不及否认冯·提尔部分作品的高度与深度,但也不能不承认存在着某些怪诞且畸形的作品,就像本片已经存在了近五分之一个世纪,许多人仍无法喜欢它。
破浪之後,拉斯馮提爾再次捨去專業化的技術手法去拍片。似乎在告訴各位,即使不依靠「電影感」的燈光與攝影,一樣可以駕馭「電影」,依然可以透過角色去傳達共情。但相比起破浪,漫舞拍得更殘酷了。有人受不了女主角的笨(但其實警察更懦弱)。但事實上命運讓她無法選擇。他祗是在不斷地堅持著,她也會軟弱害怕。事實上電影到後段也一直在辯證著這個問題。這亦是與一些使勁在「賣慘情」的電影所與眾不同之处。★★★☆
2/10。此片激发了我作为冯·提尔脑残黑的潜质,且不说道格玛95与歌舞形式融合得水乳交融,对这类把弱智神经病捧为圣母伸手向观众讨眼泪的作法没半点好感,故事单薄还拍得臭长,比约克脑脾气似的一直傻笑肆意卖萌恶心得想抽她Y一嘴巴!为了批判人性视观众逻辑为无物,无病呻吟达到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2014-02-16 12:29:50
继承DOGMA95气势派头的同时却几乎违反了它的每一条原则,对DOGMA95运动的一次反叛。哭成狗。“当场面变得很大,摄像机升得很高,就像要冲出屋顶的时候,你就知道电影就要结束了。我讨厌那样,所以当我还是小女孩时,会在谢幕曲来临之前就走出影院。骗自己说,这样电影就将永远继续下去。”
bmvp 因为一星是我能给的最低分数
一直到后来才发现,只有这里沙曼才能自由。这电影无疑对西式司法制度是一种巨大的讽刺。要我说,沙曼这角色就是太轴了,拐不过完弯来。7.9
力量,来自生命的力量
賊啦不舒服,Bjock的歌聲太難受
冯提尔已经拍出了现代最好的歌舞片,但依然克制不住自己的自毁倾向而亲手砸烂了一切。这片何德何能击败《一一》、《花样年华》拿下金棕榈?
就算我是B婆脑残粉,也无法忍受晃得要死的镜头。对歌舞片的反讽,也不代表这是个好电影。唯一的贡献是电影原声,没了。看这个不如看Drawing Restraint 9
最精彩的两个点子是展示生活中的只言片语对庭审的影响,以及是不是应该告诉儿子眼疾的事实和在自己的生命和儿子的病情之间作选择。那几段歌舞小我私家觉得破坏了片子的统一性,跳剪和伪记录很好,但是统一性整体性不如《一一》。给最佳女主角我没意见。题外话:法庭从来就不是公正之处。
本片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提名。还是那句话,既不是第一人称视角,也非纪实影片。你晃悠镜头啥?!还找一个帕金森患者做摄影。纯粹为了晃动而晃动,让观众花费太多的精力去捕捉画面而不是理解剧情。情节也让人费解。常理失明的人其它感官会更灵敏,更专注,而女主却只会幻想,这是失智不是失明。
现实与梦幻之间的交替,虽然外面的世界都昏黑漫天,但我也会继续跳舞,生活的目的,是好好享受周围固定的一切,之后让心情随着去变化,我们没有改变周围的能力,所以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情,同心专心为着某些事情而糊口生涯,某些事情而逝去,在死去之前能探讨出价值所在,那么再惨痛,也值得
一出用力創作的悲劇。無非就是一個被生活壓到無處可逃的人最終把手伸給命運,絕望地隨意浮沉的故事。討厭從頭到尾的近拍,莫明其妙的歌舞場景以及Bjork唱歌的樣子。原諒我的膚淺庸俗,這麼文藝的文藝片兒,欣賞無能。
虽然我没那么悲伤
悲剧精神,欧洲的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对比之下好莱坞切实其实显得浅薄。
从未见过如此绚丽并伤感的舞蹈,从未听过如此动听并绝望的歌声。从未感到过如此宁静并想哭的感觉,从未觉得过窗外的灯火如此寂寞并安静,从未期待过明晨的阳光照在身旁。最后一幕是那么震撼人心,一丝希望都在瞬间消失! 留给我的只有没有比沉痛的压抑痛苦。 最喜欢的是影片中Selma幻想和身边的人
一切都发生在杀死比尔后…不懂大段歌舞戏的必要性,简化(甚至完全删掉)突兀的歌舞部分对影片几乎不孕育发生任何影响,几段戏份颇为吃重且违和的唱跳戏反而冲淡了从始至终都在酝酿的情绪,尽管可以有种种解释将其从主线剧情中抽离出去,但这一做法仍然让人感到费解,当然,类似歌舞悲剧并不是没有先例,美好善良的主人公深陷麻烦的戏码更非独此一家,然经典好莱坞式歌舞片纵使为主人公营造了重重困难,总归是包裹于完满结局中的一枚糖心炮弹,而冯·提尔创作本片的初衷显然不在于此,出演音乐剧是主角的业余快乐喜爱也是精神寄托,这一点没错,完整保留比约克正常的唱跳部分便无可非议,如果说工厂里的歌舞尚可视为娱己娱人的神来之笔,那么法庭上的唱跳就实在与整部片气势派头全然不搭,也正因为此,以至于看到类似“感天动地哭得起死回生”的评论都会觉得难以想象。
2.0。卖惨,浮夸,我最看不起的元素都用上了。电影极力烘托女主角的悲剧人生,但是为了卖惨而失去了故事最基本的逻辑性,为惨而惨。手法上全片运用毫无意义的手持摄影,穿插难听的歌曲,女主所做之事完全不是一个正常人会做的,只会让我觉得矫情,做作。结尾强行煽情把我恶心到了。(就这种浮夸之作也能拿金棕榈?跟《一一》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更不用说《花样年华》了!)
A / 拉丝冯提尔对人物和观众的操纵少数情况下切实其实能抵达一种辩证的维度。不单单是让现实和幻想拉出绝对的距离,更是要让观众体验到幻想中某些瞬间的绝对现实性:我们不会怀疑德纳芙在法庭的观众席欣然起舞,就像我们不会怀疑她最后面对行刑的目光与面目面貌。音乐的变化则伴随了对影像韵律的改写与提纯:不仅要让音乐作为影像剪辑节奏的标的,更是要实现影像和音乐的彻底平行,换言之,让它们共同朝向某种超越性的救赎的平面。从各个局部的舞台角落,到拼接的弯曲勉强路线,再到并置的微观特写空间,最终成为从缄默沉静中迸发的声音。哪怕隐匿于文字或黑暗之中,声音依然无处不在——冯提尔的施虐与关照,其人物的受虐与抵抗,在这一时刻终于达成了超验的合一。
平庸。
20250125 Cinefan一二三月LvT专题@ HKAC,二标大银幕一刷,维持四星。观感远好于曾经印象,但越看越觉得一种“本不需要让人物受折磨”的架空感逐渐浮现。全片我最喜欢的是对“明知道生下来会有缺陷为何还要生”的两次质问。这样安排感觉出自拉斯之口多于人物动机。B确实发挥得很好,只是主创们之间闹到目下当今这样不愉快也是很微妙。另外看Lars阴阳米国实在是太痛快酣畅了……!|一刷早于首标150815,5转4
同为Bjork脑残粉,虽然绝望到泪崩,但是剧本太差。。。技术也简直是在侮辱电影,跳跃式的剪辑是什么鬼,摄影也晃到头昏眼花。Dogma本来是为了提升电影的真实感,我看反而倒是降低了真实感,制作粗糙到极致,甚至了电影本身的这种艺术都丧失了,完全沦为一摊屎。歌舞场面也根本谈不上精彩
豆瓣评分高于我的小我私家观感。-12.10.18 → 好感提升,3+1星。这样的评分是豆友们集体打出来的,其实也蛮符合豆瓣的气势派头。-19.09.18 —— 制片国家/地区:丹麦 / 德国 / 荷兰 / 意大利 / 美国 / 英国 / 法国 / 瑞典 / 芬兰 / 冰岛 / 阿根廷 / 挪威 / 中国台湾 / 比利时,无意偶尔翻阅到《黑暗中的舞者》豆瓣条目页面,看到曾经只有丹麦一个制片国家/地区变成了十几个,实力超越《狗镇》《善意的背叛》《尤里西斯的凝视》成为我目前所知而且看过的制片国家/地区最多的一部电影。于是便借机重温了一遍。鉴于之前观感比较一样平常,没想到时隔多年,依然对好些片段挺有印象,诸如火车边、行刑前等歌舞桥段的编排设计也挺别开生面的。观影时莫名联想到奥斯卡提名真人短片《桥》……
you wanna tell the sad story? fine. Go find a woman with better look and voice... the music is breath-taking, in a bad way...
2008-11-15 22:40:37 正在看,即便不晕交通工具,但从来都受不了摇晃的镜头,30分钟左右是我呕吐感的极限,这算生理缺陷吗……2008-11-16 22:30:32 当电视剧看了2008-11-18 22:04:26 6/7.8(29516) 不喜欢
同学推荐的,原来是拉斯作品。你说这女人缺心眼也好矫情逼也罢,反映的就是被知识界虚构的善良纯真的劳动人民,表面上抱着左派的工人苦难观点,实质取笑这种荒诞乖张的善良与美国制度的冲突完全毫无来头。很喜欢这压抑中的欢快舞曲,诡异的镜头截取和群舞完全的另一个世界,或者她还能听到此方的声音。
这是一部以记录片的拍摄手法歌舞剧的施展阐发形式结合剧情片的内容整合成所谓实验性经典影片。太多恶毒的评语就不说了,以避免被广大文艺青年质疑智商情商以至于人格的缺陷。诚然伟大的富有牺牲精神的母爱感天动地,但是有必要用颤抖的dv拍摄么?所有镜头的晃动是为了体现真实还是人物命运的惨淡?难道用正常的固定的镜头就不克不及讲述一个本来就让人动容的故事么?实在做作。单纯从剧情来讲,是四星以上的片,就因为这该死的拍摄手法,所以给三星。这也算私人恩怨吧。
我看得出导演的才华横溢,我看见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我承受了良心与道德的煎熬,我坚信莎曼有着善良的本性,我理解听从自己内心的重要,但我就是不克不及理解莎曼,是坚强伟大?是病态懦弱?/前半部对她有同情,后半部心里暗骂/火车站那段特别很是触动,I have seen it all/最后第二首歌
第一部疯蹄儿。我对于他的视听气势派头真觉得没什么问题,包括歌舞元素反类型的运用,甚至觉得挺先锋挺有意思的,但是这个故事和这小我私家物我是真的真的理解不来。到头来只是感动了你自己,这也叫人性吗?
很早就看过此片,拉斯冯提尔是一位了不得的导演,他的电影都让人不寒而栗,片中所有的极端丑恶的人性都是以一种慈颜善目出现,而且最恐怖是这种嘴脸始终没有被撕破,让人发问,莫非所有的卑劣其实从来就不会被人察觉,我们所有人是不是都是如此?没有见过之前有哪一个导演做的这么极致。
Copyright © 2025 琵琶影视【www.xywanzh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