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一亿,《阿拉姜色》五亿。
藏语电影出走安多,由康巴出发。原有隔阂的一家三口,从四姑娘山下的嘉绒出发,磕长头去往拉萨。与被冈仁波齐化的信仰等大词相比,《阿拉姜色》关注的依然是夫妻、父子之类的人类世俗情感。这次的小孩,面目不亲爱,带着愤怒眼神,直到长发蔽目。漫长的路程,变成了人生的陪伴。后半段情感深厚催人落泪
3.5 最精彩的表达是朝圣主体转换的不露痕迹又通情达理。朝拜本身的去魅化处置惩罚也是此类题材罕见的珍贵品质。
摄影师出身的松太加,当了导演之后,从不炫技,他的片子一直以来都很朴素、沉着,很少有匪夷所思的民俗奇观。《太阳总在左边》《河》《阿拉姜色》三个片子加起来,可以算是“家庭三部曲”了,三个片子,感情浓烈在逐次递增。这部《阿拉姜色》,亲情范围已超越了血缘关系,松太加显然是个善良的自然主义者,在他的故事里,有怀疑却没有憎恶,有嫉妒却没有伤害,有死亡却没有绝望,有失去却没有空空如也,他只是顺着一样平常生活的脉络上,提炼出一些令人难忘的情感、气氛和细节,它们的纯净度就像中途帮助父子两人处置惩罚母亲后事的那一家人,以及那家人院子里一盆盆美丽生长的天竺葵,简单,纯粹,极富生命力。
最难得是刻意淡化了施展阐发磕长头的神圣感,选择用更多篇幅展现信仰和死亡构成的特殊家庭的联系关系。当藏区电影几乎都在用风景、用民族风情施展阐发纯净淳朴的时候,这部电影少有的用温和一样平常来施展阐发。另外,听到敬酒歌歌词的片名时,特别很是感动,导演有心了。
说什么是缘分,带人家去西藏, 结果是让小毛驴背了一路的行李
难得的是没有以流俗的藏族风情堆砌奇观或刻意营造朝圣的神圣感,全片的关键词便是「一样平常」,以温情而不失真正的笔触描摹流淌在那块土地上的涓涓细流,有家庭成员间温暖的支持,亦能直面矛盾涌现时的逃避与隔阂,情感的内敛与迸发皆较自然。公路片范式下的各人成长,以一个家庭内部的变故施展阐发藏民达观的生死观,叙事主体的巧然切换,暗指生命的传承延续,死亡能分离我们的,爱却永远不会。
和《小偷家族》一样是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的离合悲欢、悲欢离合,有隔阂和分歧,也有和解和包容。进藏切实其实不克不及净化心灵,朝圣切实其实不克不及不药而愈,信佛也切实其实不克不及万事如意。但是,一条川藏线使他们的内心得以连通,也使他们的血液得以融合。西藏之行让前夫如愿以偿“去了”西藏,让俄玛完成了遗愿,让罗尔基开阔了气量气度,让诺尔吾学会了如何与他人(驴)相处,让村民弥补了曾经的幼稚,还让罗尔基和诺尔吾化解代沟,重新上路。一小我私家从吃醋“情敌”、不理解妻子、和养子没有共同语言,转为可以坚持走完妻子没有走完的路,可以放下嫉妒和狭隘,可以和“情敌”握手言和,也能够对“别人的”儿子视如己出……他最终成了更好的自己,不是因为佛祖,而是因为妻子,因为养子,因为帮助过他的村民,更是因为他自己。
“剪掉的头发,不应该乱扔,而应该把它放在别人踩不到之处” 嘉绒到拉萨,一千多公里的朝圣,太可怕了,这一路的信仰接替,隔阂化解,目的地已然不重要…“这也是一种缘分”
朝圣只是缘由,真实的目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俄玛对生命的恐惧、罗尔基盲目的嫉妒、诺尔吾的无法融入,这个没有血缘的家庭在朝圣之旅中重新设立建设他们的情感纽带,公路之旅更是心灵和精神之旅。不过评论辩论重心有点失衡,俄玛的死放在开头或放在结尾都可,它放在了中段。
冈仁波齐的另一面,小偷家族的中国版,也还有人说这是藏地北野武和菊次郎。虽然看哭了其实不一定是一部电影的最高评价,但这切实其实是这个秋季大银幕中最暖心怀的青稞精酿。
作为汉族观众,看西藏题材难免会带上猎奇的心理,特别是那些藏区风光片和藏区带着神秘主义色彩的故事,把信仰拍的很魔幻,反正我是难以理解,更难以共鸣,喜欢不起来。到了这部电影里,虽然前半部分也是朝圣,但导演却是用纪实式的手法,从人物的心理逻辑出发,让人看到真正的藏区人民,从朝圣到生死,从信仰到如父如子的亲情关系,这种克制却又丝丝缕缕联系关系的亲情关系特别很是动人,让人看到有血有肉的人和那种朴实且普世的人类情感。
本质是个藏地公路片,没有一贯的神秘色彩十足,而是用纪实的手法去反映朝圣。母亲俄玛未完成的三步九叩首,由罗尔基父子去继续她的梦想。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拉萨朝圣过程当中,熊孩子与继父,却逐渐孕育发生羁绊。母亲重病去世,只剩他们相依为命。不是亲生,但浓郁的父子情,却依然打动人。容中尔甲演技还挺好,细腻而不浮夸。虽然有些平淡,这种题材无法大红大紫,却有着独特的价值。7分
真正能和阿拉姜色对标的并不是冈仁波齐,而是图雅的婚事呀。相比之下朴素的羁绊是有的,但表演还是欠打磨,该流露之处大都叉劈,不该流露之处又打不住,全片从情感传达上给人一种无法忽视的滞涩感。不过必须得说,松太加有一条描绘西藏的独特路径,他不需要蓝天,也不需要群山,他不把信仰和世俗对立,也搞天人交错的奇观。他只需要一个家庭。一种在地化的永恒。
生命痛苦,是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都理解不了它的复杂性。
比冈仁波齐好看一百倍!同为讲朝圣之路,并无过多讲神啊佛啊念经啊,而是更多着墨于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小孩不可爱,丈夫不帅,妻子也只是普普通通美。很多粗砺不完美的人物关系,但又自然夹杂着一些特别打动人的小细节。真的可以说是今年新片惊喜了。五星好评
4.5 很难想象这是容中尔甲的首度表演,小我私家认为这是21世纪华语片中最好的男性表演之一,极度复杂又极度纯粹,日后一定会因为这个角色反复观看这部电影。电影日后再理性评价,后半段看得情绪崩溃了,没怎么看进去。在若无其事中撕心裂肺,感觉自己连日的无力感,都在这对父子的互动里,一点点倾诉着。
从河到路,松太加描绘的家庭关系都在一条纽带牵系下打碎又弥合,一直变化并一直向前。相比于河完全自然生发的内在力量,这一部像路一样多了些人力驱使的作用痕迹,稍弱了些。7/10
2018上影节第十三部。催泪炸弹。情感细腻复杂,真诚质朴。磕长头其实不令人动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转变才是泪点。小男孩演得十分出色,导演在他身上安排了很多小细节。最后,这个孩子与自己达成了和解,经由过程一场令人垂泪的理发戏打开了心房。主竞赛看到后半程意外很多好片,希望这部拿下金爵奖!
有趣的是,乍看又是一部磕长头去拉萨的公路片,看完发现它实际上是反思宗教、“反冈仁波齐”的,经由过程传统与现代迹象的种种对比、前后半段两位主人公视角的转换,探讨现代社会信仰依旧存在的缘故原由是什么。雪山下一家三口轮流捧起一块石头唱敬酒歌,滴在手背针眼上的眼泪,男主吃醋地把往生夫妻的合照撕开,男孩翘着伤脚的脚跟走路,洗头时被发现小秘密于是洗发水迷了眼,进拉萨前情不自禁哼起父母唱过的歌...很多暖心细节都很打动我,当然也有藏地电影一向的纯真的人性美。剧作、摄影、符号化意象,体现出导演在视觉方面的敏锐和专业,配乐实在太好听以至于我多次因为专注听音乐而出戏...男二眼熟但豆瓣没标注,后来才想起来是皮绳上的魂主演。近两年藏区电影人很团结和争气啊。
电影层面,各方面都不太行,但大的创作态度要捍卫。
每段路我们都无法选择同路人,来者去者都有没有可若何怎样,都是缘分。
在导演的小我私家序列中,算是比较成熟的作品了。但还是满腔激情亲切,无处安放。百分之三十用来叙事,其他都太想抒情了。
排片少到怒不可遏 好容易赶上一场//情感比起血脉更能联系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漫长艰苦的朝圣之路像神对世人的一次打磨 磨掉包裹俄玛内疚的外壳 磨掉罗尔基持续的隐隐的妒忌 磨掉诺尔吾愤怒尖利的眼神 连隔壁村子那个男人当初不解父亲朝圣的愧歉都一并磨掉了 是信仰叫人向善 不是宗教//几处前后呼应做得浅但也没法讨厌 后半段情绪铺垫到位只是感觉各种情绪总和爆发的点不够饱满 总的来说被那种细腻绵厚的世俗情感打动得不是特别想挑毛病//差不多包场 算上我只有两小我私家看 另一位迟到二十多分钟还是赶到 感觉也是种缘分
【上海电影节展映】(又是)藏民磕长头朝圣题材公路片。包含亲情与爱情的隐忍、悲伤、和解。容中尔甲演得还挺好。但影片整体小我私家观感比《河》要差。尤其特别很是厌恶墨守陈规的熊孩子角色。
6.26重看三星改四星,果然观影时的精神状态真的很重要(首映是早场,前一天还熬夜,能不睡着都很不易了……),差点埋没了一部杰作。这剧本这情感还有这低调如水但颇具功力的长镜头,当时只给三星我真是瞎。
很动人的电影。朝圣路中有公路,莽原,泥地,没有可辨识的一条通途,却也显示出其小我私家、一样平常的信仰。单个镜头内部调度很有效,但不同镜头总是随意地转调,导致场与场之间有点缝隙。
对门外汉而言,虔诚的宗教仪式,既有敬仰的空间,也有不解的距离,被《冈仁波齐》普及之后,分寸拿捏不准,不是乏了就是煽了。幸得《阿拉姜色》一如酒歌,兴叹起落尚有自己的基调。主角被一个新家庭的成员轮转着,过往搅动起不同的怨与念,从隔阂,走向某种融通,结尾断得也巧妙。都是不易的人,朝圣路上遇见的丹达尔一家,更有侠气。有些固执确实是带刺的,可也许有些人非得这般固执,才找得到自己的尊严与自由。拍得平缓,有耐心的,就有拾到瑰宝的机缘。
关于“承诺”的故事,公路片套家庭情节剧,其实按说剧作比《冈仁波齐》要好,完成度也不错,不拿风景当风景拍就对了。容中尔甲可以改行做演员了,应该明年华语传媒大奖之类的最佳新人没跑吧。
依旧是松太加的家庭关系和解与成长的母题,只不过这一次聚焦在一个男人的身上,一个将死的妻子与一个没有血缘的儿子,如何在生与死的悲痛中解脱,如何在父与子的和解中成长。这部影片堪称中国版《如父如子》,这个男人是今年最可爱的银幕父亲形象。
女人身负病体在远行前对着故土三拜叩别,母亲慌张别过脸去拭泪任盆中的水倾地;男人将妻子的残照和一绺束发悬于寺墙,掩过头去伏身垂泣;孩子望向围着亡故老驴打转的小驴仔,流下不明所以的忧苦的泪来;眼泪是最薄弱虚弱的东西,也是最敲打人心的东西;离开西藏五个月后,几回再三回想起拉萨。
四姑娘山下为亡人煨擦塞,甘丹佛寺里求喇嘛诵往生,康巴汉子早已淡看生死,却无法看淡爱。逆着转经筒,拼贴旧人照,寡言孩童可以放下爱,却不克不及放下生死。他在梦里召你去拉萨,我只在假布达拉宫前与你合影。途经湍流之河与不融的雪,遇见失孤的驴子和烧焦的飞蛾,三步一叩首,男人放下爱,男孩看淡死。
无聊到无力吐槽,没逻辑到全程尴尬。开头男的怎么突然就被撞了呢?孩子之前那么不听话怎么就突然懂事了?又怎么突然就伤到脚呢?《冈仁波齐》虽然作,但还有风景可看,这部电影完全是拖沓不堪,别浪费时间去看了。
C+/ 一开头就展现出精妙的多层次情绪处置惩罚能力,之后更是经由过程审慎的调度营造出人物之间浮动而幽微的距离感。但直至结尾,这些情绪似乎依然是以多线并行的体式格局存在,缺乏某种交融并唤醒强大共鸣的时刻。无论如何,相比《冈仁波齐》强调客观实则疏离的外来视角,用边缘民族自己的话语模式逐渐深入人物的情感世界无疑是更富对话意义的创作取向。
4.5。很容易联想起《冈仁波齐》,但比它好得多。影片没有停留于信仰与仪式的浅表展现,而是聚焦于人的复杂情感,那些宗教性的仪式实际上成为情感的表达体式格局。剧本工整,可分为两部分,朝圣主体切换这样的剧作技巧也是为凸显“爱的包容”。孩子扯驴耳朵那一下写得妙。场面调度细腻,妻子托付那场戏的调度基本是今年度华语片最佳了,这场戏结尾那片白应该是致敬伯格曼《冬日之光》。表演真切,动人。@SIFF
一家三口的西藏朝圣之旅。虔诚的宗教信仰,充溢着爱的关怀和包容的暖人亲情。这应该是我看过最好的国产文艺片了!其实不因为它拍得有多完美,而是它作为国产文艺片,少有地展现了一个让大家都有共鸣的故事,情节动人,不乏味,不拖沓,不平淡,不从容不迫,所有转场都恰如其分,摄影和镜头感一流!!!好几段长镜和摇镜都值得称道!而且演员们演技细腻自然出色,没想到容中尔甲作为歌手第一次演戏丝毫不显生硬业余(他自嘲道自己只在MV里演过戏)。尼玛颂宋好漂亮,真人更加美若天仙!!!赛却加小朋友演绎一位自闭症儿童亦把握得活龙活现。
松太加的电影中人物总是很少,“简单”的人物关系使得他可以专注于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而人物之间的情感又是如此的藏而不露,松太加如剥洋葱般一点点剥开,但每剥一片,都留有余味,而且永远不会剥尽。
一部《冈仁波齐》,让“磕长头”走进大众的视野,这样的朝圣体式格局让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我们很难理解,一部分人能怀着包容之心接纳藏民的行为,也有少数人对其恶言相向。但无论态度如何,缺失信仰的人始终难以做到共情。《阿拉姜色》不同,它是从人类共通的情感出发的,是从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入手下手的。从本片,我们也许能从另一种角度看待“磕长头”,无关信仰,仅从情感和故事中的角色们保持同步,一次次弯腰,一次次合手,一步一个脚印,感触感染隔阂的消解,体会羁绊与传承的力量——这种力量不弱于信仰,它生长自我们之间,是我们共有的、共通的力量。
窒息了,拍的太好了妈的,感动。连脏脏的小毛驴演的都很好。藏语电影在遥远之处野蛮生长了,羡慕。
同样是关于朝圣,《冈仁波齐》有多空洞造作,《阿拉姜色》就有多真挚动人。本质上和《如父如子》《小偷家族》说的是同一回事,非原生家庭的羁绊,就连男主的眼神也像极了莉莉弗兰奇。
Copyright © 2025 琵琶影视【www.xywanzh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