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资料馆打卡。如果有空还是去看书吧。特别很是艺术的电影,镜头和构图确实漂亮,隐喻和暗示也设置得挺好。班长的刻板重复,老和尚的故事循环,没有课本但有大量其他资料,自创的水牛,扭曲的树干,烧遍的山火,都有意味。但情节感觉都飘着,明明很简单的事情,非要拍的弄虚作假,撑不起来想表达的对于教育文革农村的宏大主题。没有书是环境的问题,但不按规范流程上课也不是啥好事,啥都不抄也不是正常的学习。记录事件总要在发生后,这个点怎么融到整体里get不到。
终于补看。有一天和朋友聊起当下中国电影的症结何在,我们一致认为是所谓东方灵性的消散。人的概念慢慢地在追求理性的道路上符号化、划定规矩化,再也不敏感,渐次钝重。中国电影的今日,其实更根源的东西,与文学、电影都无关。第五代电影人的时代真是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做一件事就闷头做到极致,善哉。
记录一件事情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倒的。牛逼的镜头,鸡狗都叫了,有人来支书家了,不过只有影子入画,左边是支书,右边是门,递烟吐烟,加上人物对话,还有一种政治惊悚,极尽复杂人物关系
陈凯歌这辈子的巅峰,《黄土地》被吹的意义大于实际,《霸王别姬》这种三俗故事受众面比较广,《和你在一起》中规中矩,其它片子不入流。只有这部孩子王老实牛逼
陈凯歌自己渺小的时候 他的电影就伟大了
2019-8-24重看;有阿城原著打底,故事自然是极好,人与景的自然融合。镜头唯美(顾长卫居功至伟),大远景,固定机位,构图好到令人惊叹,雾景、窗框与镜像的视图有灵魂悸动感;迷蒙远空压迫下缄默沉静的人群,一切都“没用”,一切都“事后才被记录”,所有的不无青涩生硬的隐喻在此片的探索中施展阐发为某种诡谲气氛,实在是被低估的佳作,堪称我最喜欢的陈凯歌作品。但阿城对电影的改编是极不满意的(“看得坐立不安”),认为最大失误就是台词采用原著对话而失去生活味,电影对白应该将文还原成白话才对头。
阿城小说,《棋王》第一,《树王》第二,《孩子王》第三,改编而来的电影也是一样,《棋王》比《孩子王》要好。当然,顾长卫的摄影还是要加分的。三分半
同年,小谋子拍摄了《红高粱》,陈张二人正式各奔前程。第五代的思想美学入手下手分代不同。本片中顾长卫的固镜远景摄像气势派头突出,陶经的录音亦是。在转向商业制作之前,第五代的整体意蕴如同老杆面对学生时龇牙咧嘴毫不顾忌的无声微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和《黄土地》一样结尾最强悍,但仍然没什么感触。正好下战书还看了《告白》,突然翻到热评豆友「未亚」这句“...东方灵性的消散。人的概念慢慢地在追求理性的道路上符号化、划定规矩化,再也不敏感,渐次钝重。”感觉未得言表的话就这么被垂手可得地说光了,两部观罢的混沌思绪也瞬间明澈相通。舒心。
北影节修复版。现代主义作者电影。在“没有表”的密林深处,是空间对时间的胜利,是“铁屋子”,是中国文化的“超稳定结构”,更是启蒙的溃败。牛在上,水在下,正如学生教老师如何上课。这里的历史是循环的,就像“从前有座山”的叙事圈套,天天抄书却没有出路。结尾,被焚毁的枯木群疑似人形,让知青一代窥见自己:浩劫后如何重生?制度外的牧童才是希望。画外声音总在理睬,但愿,出门一笑大江横。
我觉得陈导着实难理解 好好的一个小清新故事 非得绕着下乡知青的自我认同问题搞得苦大仇深 但又没法把问题探讨出深度来 结果实验性的镜头用在那点地方就显得用力过猛 当年老师说这片幼稚 大抵也没错 不过顾长卫的构图和运动配合着西南风光还是很好看的
牛喜欢喝尿,不是因为喜欢喝尿,是因为它喜欢吃咸。王福抄字典,不是因为爱抄字典,是他早已失去语言。老杆胆怯的走在小路上,四下游荡的薄雾让他喘不上气。老杆孤伶伶的站在山谷里,比比皆是的红色让他睁不开眼。老和尚的故事不断循环,孩子们注定没有来日诰日。闹是没有好下场的,但是不闹就只能喝尿。
抄字典的倔孩子让人看了想哭。哪怕他的未来只有一条路,他依然想抄那些字,学会认那些字。“上”、“学”,黑板上两个字比任什么时候候都让人揪心。陈凯歌早期作品,它的名字叫红。那片橙红的天空,那片橙红的土地...
陈凯歌最佳。1.对传统教育模式与文革政治运动的刻骨讽刺,抄更大字典的理想,预先写作文的打赌,“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 2.固定机位为主,大量大远景镜头,调转[黄土地]的“大地挤人”边缘化构图,天空总是将人压迫在画面下缘。开篇与中间的两次延时摄影,昏黄、紫红与青蓝的苍空,看不透的无尽雾气……顾长卫的摄影功不可没。3.声音设计绝佳,声画分离、画外空间、音桥与穿越时空的隐喻性声响,恍若一个出不去的迷阵。4.台词切实其实稍有不自然,不过表演很有感觉,表面懵懂呆愣,内心却渐如明镜,体认到虚无的时代宿命,一如夜晚残破双镜中的二重自我。5.来娣的那声猝然的尖叫,将桌上的书卷推到地下,如此诡秘而凄然,还有那个下降镜头里黄土上的小碗。6.坐塌的桌椅,大有内容的涂鸦,烧山。(9.5/10)
摄影和构图太棒,想到了《雾中风景》,拍出了一种诗意而深远的味道,充满了意象和细节,最后的定格、大火与画外音,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刻苦的孩子上着没用的学,怀着希望却无人帮他们引向光明,小我私家力量难以对抗固化的体系体例,无力且无奈,那是一个悲哀、荒诞而让人绝望的时代,谢园就是我想象中的老杆。
叙事井然有序,原著的很多意思都没表达清楚,怎么插了几个又长又空的镜头就成神片了,太瞎…
茅檐低矮,山色空蒙;以镜头论,是陈凯歌最好的作品,也是第五代导演最好的作品。
说娄烨是大陆导演里最有灵气的一个,直到看到了当年的陈凯歌,才感觉就像小资产阶级终于站到了大海面前的差距。中国人呐,世界究竟该怎么安置你,你活着又是为了什么?你那么刁钻,那么辛劳,那么热切地憧憬,聚在一起的时候又甘愿那么庸俗,混进洪流中又如此缄默沉静无声?你读书,知识被削减到不多不少、只剩空壳的大小,于是没人听,也没人信;你为信念出力,为民族流血,你只有一条命,可是江山易主,历史改辙,人心险恶,还剩多少气力让你坚信磨难会在大地上留下应得的痕迹?我们一面谩骂卫道士,和精英们谎话连篇的囚牢,又一面恐惧彻底的原始,排斥同蒙昧划上了等号的愚钝。到头来这南北极从来不受其苦,只有夹在其中的我们,攀不到划定规矩之上,回不到蒙昧之中,在妄想的教育和变革中,饱受轮回之火,像山中枯木,在每一年一轮的大火里迎来从不间断的死亡。
多好的片子,可不克不及从什么山村教育啦,体系体例啦,下乡啦等等角度来看,不是不行,而是没意思。有人还从教师不克不及偏爱一个学生否则会造成学生间互相猜忌,真是何不食肉糜啊。。这片子的眼有二,一个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师讲故事,二是撒尿与牛。
票房零拷贝,奖项金闹钟,少年凯歌孩子王,百花深处电影梦
喜欢啊
8.4 故事很大一部分得力于阿城,电影确也还原出对弊病的反映,但是和这种木讷、朴素、机械中带着灵性的感觉相比,只着眼于其中的教育问题或者政治批判,才是小家子气了,这和我对原著的感觉千篇一律,除了大量定位长镜把节奏变慢之外,其他的感觉都和原著像极了。那一段著名的写父亲的作文,让演员用不标准的普通话略带生硬地朗读出实在太过适合,这才是影像较之纸面不同之处。摄影和音效共同营造、开辟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却不空洞,反而洋溢着感情。那片饱受创伤的黑板竟如海洋一样平常蓝,与深山绿树、氤氲雾气相呼应,成为现实主义中的抹抹梦幻。
我要好好学文化替他说话! 。。。克制悄然默默玄远 自传现实主义与隐喻象征寓言的结合 自我的凝视与反思 转型时代
1.每个镜头里的画面和声音都令人微醺陶醉。质朴、简洁而又充满力量;2.陈凯歌作品里我最喜欢这一部。
那个从山坡上往下看的下降镜头真让人有种“俊得江山助”的感觉。老杆为何一直那么呆萌,因为他并不是孩子王,而是找不到答案的大孩子。有些问题,还得再看看原著。
陈凯歌早期作品 神秘 晦涩 隐喻 值得细看。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女汉子摔书本,这才理解这帮人是本该舞文弄墨的下乡知青,不是土生土长干苦力的农民。
那个时代的电影青年弄起电影来可真是猛呀,全片处处闪动着成熟与激情的交相辉映,很有力很温暖,虽然仍然有文学的影子,但是电影语言的纯熟运用让片子充满影像带来的美感与快感。很多虚的意向反而成了文学的拓展与延伸。结局甚至让我惊叹。人物本身也很典型,对他没有虚华的赞美,只有纯洁而缄默沉静的交流
不太想把陈凯歌们曾经的辉煌全归功于80年代文学的滋养,其中还是有电影人的自觉,比如此片的摄影极赞,结尾处的剪辑也极细腻。知青作为一种社会试验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这种上下沟通——诗化的山野,神化的“识字的用途”。电影对于原著的改写不多,弱化了砍刀的细节、王福的父亲,放牛娃似也是另加的。
看过中国电影“涕泗横流”,看过中国电影“嬉笑怒骂”,却很难看到中国电影的“一声叹息”。文明的荒芜,前路的无望,那时候的陈凯歌有诗人般的柔肠与伤怀。
若没有那些过多隐喻和象征《孩子王》可算得上满分电影吧。和侯孝贤电影中的远景不同,陈凯歌电影中的人物被风景融合吞没,静止而被动。这却是和山水画特征相似。《黄土地》中的低角度摄影,黄色土地的肌理充满画面。而此片的背景可能是一大块或白或黄的平面,抽离模糊掉了现实。
8/10。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可怕的复制教育消磨着年轻的生命,多次出现鬼魅的枯焦树丛、滑过的石碾、学生靠着桌边的烛光发狂地抄黑板紧接老杆面对空荡荡的教室,陈凯歌这部最真诚的作品以一种特异姿态,铭刻着政治秩序对人性的无言暴力,而巧妙设置了放牛娃乱写乱画、撒尿喂牛的意象,他自由自在,拒绝了老杆念书,也拒绝陈旧迂腐。老杆只要求写真正的生活,杜绝抄袭,打破陈旧迂腐,但他的启蒙形象处处被阉割:从通知去教授教养其身影被挡出画框,到黑板上漫画肖像旁题字‘‘这是老杆’’对教授教养严肃性的消解,再到上面派来处置惩罚老杆不按课本教授教养的老吴,他被茅屋天窗的光线照射着,在阴影中蹲着的老杆站起那一刻受门缝进来的光照着,天窗忽然落下,老吴陷入阴暗,明暗关系的逆转对整个文化发起了无声挑战,尽管之后烧山的画面,精神家园的毁灭寓意了挑战的失败。
20200905中国电影资料馆2K修复版。纪念谢园放映场。修复版一改此前胶转磁黑暗模糊的画面,摄影之美尽收眼底。时隔七年再看,隐忍批判的哪里仅仅是教育!是历史,是现状,是体系体例,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人。不懂也最懂教书之道的是善良的老杆、不会也最会写歌的是直爽的来娣、不好也最好的文字是淳朴的学生作文。被念经般反复念叨的何止是童谣?被一而再再而三抄袭的何止是字典?
锄与书。“老杆”被突降的“教师”能指指认为“知识分子”,在他身上存在着一种二重性,以一种自我嘲讽的圣愚形象进入“学校”空间,搬演知识的普罗米修斯,作为一种知识分子式之于意识形态的逃逸,《孩子王》中,意识形态并无直接现身,没有对抗性,植入台词之中的创伤取而代之。陈凯歌/阿城在这一幽灵性空间之中创造了某种启蒙主义性质的乌托邦。在这里,语言,如同顾长卫镜头下的施展阐发主义大远景般,作为模糊的神圣之物,最终被大火与“从前有座山”的无限月读狂欢摧毁,先前那个狂欢节性质的“课堂”成了一样平常。
88/100 #FIFF7# 人和树,树和路,路和土地→教师与孩童,孩童与教育,教育与国家。一部在摄影美术上有装置艺术意识的电影:点满红烛的教室,透着蓝光的板书,图腾一样平常的肖像简笔画(学生知道在旁边画上一辆坦克),方方正正且大得快占满整个黑板的“上学”二字,反骨朋克的爆炸头,教务处里黯淡的黑,被门框构图挤压或只配蹲在地上的文化人,站姿木讷如稻草人一样平常的指路人,站在竹竿边瘦得像竹竿的劳动人,雾中远景的课外活动,通红而失真的黄昏,大雾盖住前方的路。去与回,去时这条路是武侠片的感觉,充满可能性,回时这条路是惊悚片,到处都是尸骨。关于这个国家对孩子的教育,在几乎同一年阿巴斯也拍山村绵延的小路,而陈凯歌一把火把它彻底给烧了。如果《死亡诗社》里基汀教授站到这里课堂的桌椅上,大概体系体例提供的课桌椅早就塌了。
为了能准确抓住人物的形体状态,谢园在第一次拍外景时三个月没洗澡,第二次拍外景时两个月没洗澡,为了把皮肤晒黑,他脱了两层皮。这些个第五代,总是少不了文革和乡土。这时候候的陈凯歌多么的张艺谋啊!小我私家感觉是陈凯歌最好的作品,但是这里面又有多少顾长卫的功劳?8.4
阿城作品改编。反思生命和文化的冲突。知青在文革期间当小学教员的经历,对我们的教育和工作体式格局进行了深层的反思、批判。否定了那种模式化甚至禁锢自由的教育体式格局。谢园代表作,最理想的老杆形象。影片呈现出野生的质感,顾长卫的摄影有着极高的饱和度,将人物置于画面边缘,以极高极广的天空包裹人物,凸显了高压大环境下人物的渺小。
基本遵照阿城小说。我不知道男主角的机械和木讷是出于阿城授意还是陈凯歌自己的理解,跟我想象的诠释体式格局不一样。
(8.5/10)意涵十分丰富,有着陈凯歌挥之不去的知青水月反思,这种历史与群体作用之下的运动似乎一直潜伏在他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中。知青老杆作为一个老师的身份加剧了这种矛盾的扩张,不单单是对于过往的遭遇,还有对于一代人、下一代人的苦难和标的目的思索,这种不断设疑、又找不到解决的途径,很大程度上让摄影气势派头偏向形式感极强的山野风光和神秘主义。它所涉及的东西既有过去、目下当今和下一代,还无意识形态、物质教育、历史记忆,可以看的出陈凯歌对于自身及作为知识分子的反思以及未来的迷惘。《孩子王》可以算作是陈凯歌对于自我的一次回溯和反思。
留白,远景,自然光,画外空间,逼仄式构图与人物偏移。真的全是摄影的功劳,整体氛围特别很是侯孝贤。
我没看到伤痕,没看到反思,我只看到了自然的美,自然的自然和人的自然
Copyright © 2025 琵琶影视【www.xywanzh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