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可能才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面对战争最真实的反应吧,但就是看的挺憋屈的,既没有老枪那样的国仇家恨和杀个痛快,转变的也很突兀生硬,还不如普希金的诗让人震颤,但是有一点值得深意,他最终把枪口对准了叛徒,而不是那个他一直想杀的德国军官,他放弃了私人仇恨,选择完成老兵的遗愿,也许这才是大义的升华吧
可惜了,如果能拍成两个多小时,剧本上的缺点和人物积聚的能量才能补足,如今85分钟版的缺陷太明显,也许是导演功力火候不到。不过就是这样,也是十年来我最欣赏的俄国二战题材电影,色调、情境、历史感都很到位,没有穿越感、精神油彩这类通病。配乐很巧妙,略带轻喜剧感,反衬很严酷的内在。非常可笑的是,国内官审版居然把教室里的元首像模糊处理,让导演的最后用意落空,蠢得无以复加。
俄奸的觉悟之路。
油画般浓郁
尤莉亚的大脑门造型,实在是让我有点受不了。故事讲的是德占区俄罗斯的敌后抗德故事,恍惚感觉就像是国内那些抗日神剧。男主原本只是个随波逐流的普通老师,心底热爱本民族的俄罗斯文化,热爱普希金,却被德国军官殴打强逼着向自己的偶像开枪,他不想因为苏联伞兵惹上麻烦但又不忍心告发,可是他即便那般苟且也过不了安生日子,德国上校调戏他的情人安娜不成,要把安娜送到德国当劳工,一个小家庭瞬间就要家破人亡。所以他拜托苏联伞兵把他仇人一块了结,但终究还是想要保命,所以没杀成,后来那位狙击手也牺牲了,他自己拿起来复枪打死了那个俄罗斯二鬼子,自己牺牲了,向他的继子瓦西亚证明了他其实也是个英雄。反正算是个抗德神剧,这几年俄罗斯电影里面真的很少有能看的。
三星
大部分居民是鲁斯基,又有少部分穆斯林生活的占领区有一定概率是克里木半岛。考虑到克里木战役的历史走向,这片子与其说是描写乡村教师的思想转变,不如说是在隐晦指责红军没能保护好人民,导致人民被迫过上逆来顺受的亡国奴生活。
个人感受,出色的俄国电影对战争时代的描绘要么擅长勾勒那些恢弘的全景场面和战争群像,要么精心着墨在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式的个体命运上。这部电影无疑是后者。表面上看,它属于不算少见的关于占领区内合作与反抗的故事母题,但导演在教师起初懦弱地贯彻自己生存逻辑的过程中就已融入和强调着对俄罗斯精神的信仰,这就相当俄国了。主人公从所谓的合作者走向抵抗者的遭遇里,并不是受到表面的政治话语(镇上的列宁像已被拆除),也不是士兵的爱国热情所感染,而是普希金作为俄罗斯文学的灵魂和符号始终引导着其精神的内核。对我而言,影片最动人的地方不在最后的反抗,而在主人公从希特勒画像背后取出普希金像,并朗诵《皇村回忆》的那段。而选诵这首诗歌本身其实已经代表了教师的心理底色。
节奏太慢了
尽管我不喜欢这个电影,但也不妨碍我抱有同情。
这位教师只是想在苟且中撑起一个家保护他的家人,这无可指责,只是命运逼迫他成为了一个反抗者,舍小生取大义
农夫被烧毁土地跟村庄,终于拿起枪。
德军官员刻画的有点儿太过滑稽了。
CCTV6 2022.8.8
没见过角度的卫国电影 这里人民不信念布尔什维克倒是信念普希金
表现二战德国入侵苏联的时期,相当细腻的表达,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蜕变成为抗击德寇的英雄。
跟鬼子来了很类似的片子,但比起鬼子来了欠缺太多,整体民风的描述不够,整体格局也小很多。人物转变的很突兀,具体在监狱里和孩子说了啥?为啥最后还要说在说句话等等都很突兀。男主前段塑造的还不错,是真怂。但后面转变的力道却没有。孩子的两次转变也基本没啥交代。就挺奇怪的。能理解导演想表达啥,但影片没拍出来。苏联是个挺复杂的国家,农奴、宗教、马列共存,这个庞大的背景,也不是不可以以小见大,但本片太小了,只能算及格吧。
我怎么感觉,俄国人沾染了西欧的毛病啊~虽然看得很难过,但是还是给五分
从放下笔到拿起枪,拍出了心里、情绪的转变,观众只会觉得他太犹豫,但种感觉这很真实,也很现实
Copyright © 2025 琵琶影视【www.xywanzh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