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曲只会抬头45度角仰望伟人的脸谱化主旋律赞歌
出得太是时候了
今年奥斯卡那一坨里面算很有诚意的!本子的根蒂根基打的很好,真实且有趣。一众的演员也是各个出色,复古的摄影,恰当的配乐,没有个最佳导演的提名就太可惜了。
重现65年马丁路德金的“塞尔玛游行”,几十英里的路,真的由他们的鲜血铺成... 虽然为了突出King的伟人特质,其他的政客都被或多或少地脸谱化了(尤其总统林顿约翰逊),但看见那么多真正的人在为了自己的宪法权利不惜流血牺牲,实在感动!如果说这也是“主旋律”,那我愿意看更多这种的
这部影片从大场面到小细节都特别有力道,David Oyelowo会被提名是肯定的,他的表演让人觉得是第一次在听Dr. King真人在说话似的。所有又叫唤“liberal propaganda”的人们,very few people are gonna be willing to fuck you.
政治正确有这么遭人唾弃吗?你们倒是敢政治不正确啊?用嘴白嫖谁不会?一历史传记片被扣上这么个大帽子,真委屈啊。
每一年金球奥斯卡都有这种主旋律陈腔滥调文电影入选,当然也拍得不错,但墨守成规轻举妄动的没什么特色。很多地方看得犯困。电影只管即便煽情,马丁自己在上面讲得热血沸腾,唾沫横飞的,但我希望更多地经由过程电影细节呈现,而不是煽情那些freedom民主people之类的演讲口号,否则真是看得厌倦了。最后的歌曲Glor
尽管全片对赛尔玛大游行的再现极其生动且感人,但仍然不克不及掩饰笼罩角色塑造的单薄乏力,为数不多的几个配乐场景的煽情用力过猛。三星半
马丁路德金坚持的是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和平,他也不讨厌白人,而本片充斥着敌对,把白人都刻画成恶,我觉得这是不合错误的。加上,这整部电影,从表演到配乐等等都是如此的平庸,不过大卫·奥伊罗的MLK演的不错,演讲戏是唯一的看点。
恕我直言,跟豆瓣的“主旋律”——但凡涉及与强权作斗争及民权运动的题材(比如韩国民主运动、女权运动、同性恋平权运动、去年的《华盛顿邮报》)就普遍过誉的情形相比,本片不仅分数低于IMDb还被不少人污名化为“政治正确”,这暗地里隐含的,是某些国人对黑人族群莫明其妙又积重难返的偏见与歧视。
在电影院里直接Déjà vu了,实在是太套路化的民权片啊,迷迷糊糊就像看过一样。 其实美国目下当今的种族问题也没改观啊,看弗格森骚乱的起因,和60年代有差吗?(烂番茄98%的“政治正确”真让人反感...)
还可以吧,前面感觉略拖沓
在美国的电影院的观影结束后 我经历了人生中全体观众为一部电影掌声雷动 我是个愚昧的观众 不关心所谓的政治正确奥斯卡脸谱化 我只知道五十年后的今天 我可以和白人黑人共同在同一个舒适的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 这就是金博士和当时所有有良知的美国人的胜利
脸谱化的人物,陈腔滥调式的剧本,米国黑人平权运动电影也入手下手在奥斯卡颁奖前流水化生产。将敌对一方刻画成没有血肉的魔鬼,是学习国产抗日神剧么。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本来激情澎湃,可惜在这种渲染正义,卖弄伤痛的剧作下也没引起多大情感冲击。颁奖季这种平庸创作+热血或者正义故事,很多人受用,我已无爱
人物塑造不大成功。典型的平庸但又必须存在必须被看到的电影。
预告已经满分,9号上映,应该不会失望,烂番茄90个媒体评分全部一致好评,也是我15年最期待的电影。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史将永远是全人类应该珍视的遗产
中规中矩,前半段铺垫,后半段游行,穿插打鸡血演讲,一切都是太中庸了,包括饱受争议的对总统形象的改造。美利坚核心价值观。
感觉应该不错,但是我不喜欢
历史传记题材电影《塞尔玛》由阿娃·杜威内执导,蒂姆·罗斯、大卫·奥伊罗、小库珀·古丁、汤姆·威尔金森主演,影片聚焦美国民权斗士马丁·路德·金1965年组织的“由塞尔玛向蒙哥马利进军”行动
政治正确电影
每一次游行都描绘得特别很是安静,却透露出决心之大的壮烈。82岁的老头看着如何叫人不心酸。King的演讲爆发着力量,配上黑人的音乐,足够的冲击。
其實這部是今年頒獎季我最期待的一部。有點過於煽情,也確實是『還原了King作為平凡人的一面』。生活裏的缄默沉静和frustration和講壇上氣勢非凡的演講(主要靠排比),特別無力。政治拉扯和時代背景都沒有很強力地表現出來。Oprah Winfrey是亮點。快要離開阿拉巴馬之前能在電影院看這部戲,也算是個紀念。
那段爆炸的慢镜,那些略显泛滥而不克制的配乐,都可以说是影响观感的处置惩罚。但考虑到他们在面对自己民族的这样一段极重繁重的历史时其中的情感起伏,真的可以理解。而用这样一个具体事件来描绘而不是全景全时间的铺开,更是值得称赞。
观感上比较沉闷,情绪最高点反而是正片结束后的那首Glory,确实是首好歌!配乐同样赞,黑人的福音音乐是我不克不及抗拒的声音。影片成色一样平常,但David Oyelowo真的值得一个影帝提名。
真是遗憾,永远也实现不了的梦想。#ICantBreath
MLK还真的扮的有几分像
有些人天生就是演讲型人格。追求自由,永不停歇。
勉强及格。本片的影调可能启发了17年的《马歇尔》,同样是有慢调复古的气息呈现黑人权益故事。剧情讲马丁路德金在塞尔玛发起旨在争取黑人投票权的非暴力游行,马尔科姆·X、总统约翰逊、州长、县警的立场都有展示(奇怪的是马尔科姆·X遇刺一事只是台词里一句话带过,之前的剧情里他还跟金的老婆分析了两人潜在的合作形势)。金擅长使用宗教和媒体的力量,他小我私家很强调媒体传播中的“爆点”,第一次游行时黑人被县警打散的直播画面成了胜负手,如果当时的形势真如此,那起码这一套在今日作用不大了,巴勒斯坦人再怎么展示受以色列起欺负也激不起什么风浪了……金作为游行组织者,第一次游行时队伍里就不该出现身体不便的老人,这起码违背了一个组织者的道德。当然除了这些瑕疵,电影整体编制的紧凑,各方声部搭配协调,教堂突然爆炸的升格处置惩罚等细节做得
题材不错。拍的太平淡,镜头亦有瑕疵。演员表情太僵,剧情太散,演讲没有感染力。
美国主旋律,虽煽情过度,仍有真正动人的地方。
比中宣部强点不多,当一部电影只剩下"政治正确"的时候,那也是太过无聊了。P.S.:我特别很是想看奥利弗·斯通那部因为"政治不正确"而可能永远无法被拍出来的马丁·路德·金传记片。
完全是一部脸谱化的主旋律片。除了这个题材之外,几无亮点。
这部金博士的传记片,拍得比较沉闷,太拘泥于史实,没有一条主故事线,只有一个个的历史片断,显得很是零碎。同时,导演为了施展阐发金博士的儿女情长,又加入了一些与妻儿的互动,反而打乱了整部影片的节奏。总体感觉后半部好于前半部,前面入戏太慢了。
政治特别很是正确,史实依据特别很是充分,叙事节奏掌控得也不错,一部中规中矩的历史/传记片,但仅限与此,影片缺乏令人击节赞赏的闪光点。
For the Voting Rights Act in 1965, marches from Selma to Montgomery. #Respect
伟大到讓人厌烦。
本片获第87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并获最佳影片提名。影片既是金博士的小我私家传记,也是美国黑人平权运动的日志。人生来平等,这句话说得易,做得难。各种歧视充斥着这个世界,即使目下当今依然如此。但是本片作为纪实主题影片,却故意不将历史还原清楚,只展示有利于表达编导政治立场的一面,很多细节故意模糊或半吐半吞,有失公允。难怪如此政治正确的题材获奖平平。
有些事,国家不让说。那就不说了。
处置惩罚这种民权运动题材,本片在情感表达上算是相当克制了,每一次游行均充满了决心与信念,同时也保持着符合运动本身所提倡的非暴力与冷静,只有到了结尾金萎靡不振的演讲与传奇的主题曲部分才得到了真实的释放。不过从人物传记的角度来看,这个版本的金虽然有意愿去除历史视角赋予其的圣人光环,但仍应该进一步刻画,黑人内部的反对意见以及多处困境都在很大程度上被简化了,相比较本身就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影迷,本片对于试图经由过程这部电影去接触这段历史的人并算不上友好。
Copyright © 2025 琵琶影视【www.xywanzh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