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1996年的故事就像看一部1996年的老电影,气氛氤氲绵长,故事简单,摄影简洁,人物纯净,情绪酝酿很扎实,画面、色彩、构图很讲究,精致舒服到不忍结束,女主角是越看越耐看那种,作为导演处女作,执行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SIFF】故事发生在苏联解体白俄罗斯独立的交替阶段,那是一个老规则已瓦解新秩序没有建立的时期,首都明斯克的女孩就像是水晶镇上的天鹅,看起来很珍贵,可她本质上又很脆弱。贫穷、谎言、性、迪斯科构建起的青春如水晶天鹅。
新郎患了一场病,新娘就是解药。女孩患了一场病,签证才能医好。国家患了一场病,没人知道处方,就像水晶天鹅,精美却中空,闪亮却易碎。他们在河里炸鱼,用笔来画钱,为了维生不计后果,为了原欲不惜代价。男孩被军队摧残,女孩被电话拖垮。车窗外为自由而游行的队伍,能否改变这个患了绝望病的国家。
你说是怎么回事儿?是不是社会主义的共性,我一看到结尾就不自主的像归纳中心思想,像找出象征意义。各个象征着就的社会秩序,权力等等,弟弟象征着未来和希望。
时间点其实选得蛮好的,白俄刚刚独立,政治权威和信仰全面崩塌,后极权社会的精神状态就是一片废墟。换言之这不是对极权社会的批判,而是对真空期的回顾,是对一个夹缝中的国家的凝视。不过后半段还是套路了,缺乏细节上的生动性,以至于本该成为大高潮的婚礼竟然给人一种似曾相识(过很多次)的感觉。视听整体好评,尤其是前半程水平惊人。
灯球领袖像,缝纫阿玛尼,三号窗口和一号窗口,炸鱼肉冻需律师,no means no的乡村婚礼一个错误电话号码将大城市少女引入玻璃工业小镇,五颜六色house music敌不过计划经济崩溃后之人心涣散和出逃绝望,不错
一个一心想去美国的白俄罗斯女孩的大女主戏,也是站在当下回望刚刚从前苏联独立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整个国家;每个人都挣扎在不同意识形态的夹缝里,注定这个女主也无法真的大,她要迎合一些要抵抗一些要辜负一些也会收获一些其实我自己和很多同龄人历经全球化到后全球化的成长过程也是一样的夹缝中寻找自我,抱着美丽虚幻的水晶天鹅,听着自由的呼声,永远挣扎在路上的啊构图和调色很漂亮,符号化稍显严重但表达的是后社会主义时代也不忍苛责了。
苦苦追寻的自由 又熠熠发光又不断褪色... 真实 无奈 拍到我心里的好片
小镇是水晶,她是天鹅。看似很珍贵,彼此却很脆弱。新人导演将苏东剧变后白俄罗斯的空虚与无秩序呈现得真实而复古虽然4:3的画幅没什么必要。看完印象最深的,除了一身红衣守着红色电话的女主,就是迪斯科舞池里大大小小的列宁雕塑...
梦想如水晶般清脆。小风波,这是白俄罗斯贾樟柯吗?
故事整体比较有趣,但是剧本里面太多刻意的说教段落,也许编剧克制一点会更好
不错的电影 想到之前的伯德小姐 关于女孩成长中的撕裂和阵痛(但为什么女孩这种觉醒的惯常套路都是在被强*之后)但后面听主创的意思男孩一整个过程中的变化也值得探究 背景是在国家新旧交替 人们的思想 社会规范处在一片混沌中 可以趁着了解一下那个时期的白俄社会 喜欢电影结束后对主创的提问环节 重新复习了观影过程中忽略的细节(题外话:镜头确实让人显胖 感觉电影里男主就是那种看起来智商不高又暴力 成天酗酒 除了做爱啥也不会的白人男性 不过现场看还是蛮帅的
动机是逃离,结果反而陷入困境,身份/理想/性别差异,往往是所有矛盾与痛苦的根源,梦想也如遥不可及的水晶天鹅一样,最终化解在现实漫长而点滴的痛苦中。
躁动不安
siff2019尤其喜欢这种在一个外来客和一群原住民的对垒中呈现社会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冲突的文本,牵一发而动全身。
累人 #SIFF22
小镇里的时髦女孩格格不入,就像水晶小镇里的那只水晶天鹅一样易碎又高洁,为了等待一通电话而闯入他人家中,本以为那通电话能带她逃离这个保守落后的国家,去往梦想中的目的地,可那通电话却也夺走了她的希望。好在失望不是绝望,不管整个社会的氛围怎样压抑,总有人站起来,总会有希望。胶片质感和4:3画幅在我这里很加分。
3.5;故事有些套路化了,感觉少了一点灵巧。喜欢90年代的中欧那种灰蒙蒙的感觉,女主很美。
好看!deadpan冷幽默(天朝拍照游客又立一功),风琴,闹剧,后苏修社会。今年另一部东欧片火山其实和它的结构类似,但这部不装逼,好relate得多。另女主男友的techno set真的很不错
Copyright © 2025 琵琶影视【www.xywanzh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