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得忍者看完第一遍,觉得不知道在说什么;看了第二遍,觉得好像有点意思;看第三遍,知道原来这个电影讲述的是多个主题啊,看第四遍,觉得好像看懂了点什么;看了第五遍,啊,真他妈太牛了!这可是1968年的东西!
原作作者克拉克:“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
这部片子有三个特征:1)看不懂 2)无数的符号 3)必须熟读尼采 4)六十年代可以或许做出这样的特效真的是震天动地
这部是唯一一出让我彻底游离出剧情,却始终带着浓厚兴趣看完的电影,我相信库布里克偏执的工作态度操死了一批又一批特效制作人员
李安评价自己最爱5部电影之一时说: “我特别很是崇拜库布里克,关于《2001太空漫游》我无法说清它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我当年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感觉就像吃了迷幻药之后的幻觉经历。” 今天在资料馆大银幕体验,修复版让这种幻觉无以复加,渗入到每一根神经。
这不是照着剧本拍的,而是曲谱
那岌岌可危的机械生命执意要为我唱一首雏菊,有那么几秒温柔得不像话。
牺牲了部分叙事节奏,但构筑起来的完整世界让人呆若木鸡。我觉得我要暴走了:这怎么多是1968年的电影!!!这怎么多是1968年的电影!!!它反科学反伦理啊!!!
对我,这是恐怖片,源自童年对星空的恐惧,关于人类的渺小。
我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前2/3我尚能沉住气和无穷无尽却信息量极低的长镜头耐心周旋,但结果还是被最后20分钟的莫明其妙给彻底激怒了。至少在我眼里,不加以过度诠释就无法理解的内容,我倾向于认为它不值得被咬牙诠释;换个主创的名字就会被视作一堆碎片的作品,我倾向于认为它本就是一堆碎片;不借助原著便无法自立的电影,我认为那就是失败的创作。我同样认为,电影史的职位地方高低问题,不应该被赋予太大的权重。因为归根结柢,电影首先是用来观看和感触感染的,不是用来梳理和训诂的。更重要的是,我觉得真诚是一小我私家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于人于己都是如此。
15分钟的动物世界,我顶住了。10分钟的太空圆舞曲,我忍住了。25分钟后才入手下手第一句对白,透露表现木有压力。56分钟拖沓的剧情,我透露表现彻底阵亡,我太想睡了,好吧,我就是土着土偶,2星
大!吃!一!斤!前20分,足以冻蒜一哥看过的影shi名作最难看(堪)的开场;传说中神乎其技的骨头蒙太奇,严格点就是一个语法错误。之后40分,又是影shi为展示视觉新奇削减叙事以致内容空洞无聊的典范,其有效信息不超过三分钟。配乐99%大而无当,加上你说了算之时空穿越,完全就是诺兰星际乱窜之父
史上最伟大的装逼片,就连作者克拉克和导演斯坦利都看不懂剧情……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伟大,首先在视觉上它领先了同一时代数十年不止,很多星际旅行片都没有给我一种“星际旅行”的感觉,但这部有,关键就在于细节处置惩罚细致。还有就是,这部讲述星际旅行的片子拍摄于1968年,而美国登月则在1969
《2001太空漫游》只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而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都只是提名。所以说啊,奥斯卡也不是权势巨子。
反复睡着影响了我对此片逻辑的梳理和判断……
看了很多影评和分析,还是不克不及接受这种叙事体式格局。就没见过这么拍电影的!节奏慢对白少这都不是问题,但首先把故事讲清楚啊。比如克莱维斯基地的流行症究竟是否确有其事?后来怎样了也没交代。比如智能较量争论机哈尔为何要说出飞船的故障呢,既然飞船弄了半天没故障?这岂不是引起大家怀疑它的源头吗?所以它是闲着没事干挑事儿吗?那么它这么挑事儿意图何在呢?它不是也为了顺顺利利把任务完成吗?何必故意挑起大家对它的怀疑呢?还有最后大卫的飞船是怎么跑到最后那个白色房子里的呢?在白色房子看到的老头是谁?床上躺的老头又是谁?这两个老头是什么关系?大卫为何遇见了他们?……种种情节完全不知所云。感觉综合下来,唯一优点就是这片子是在1968年拍的。头一次发现,一部电影的拍摄时间居然也能成为它被万众称颂之处。真是可笑啊可笑!0分。
相当牛逼。又闷又飞。颜色很怪也异常美。65分钟时钢铁怪兽一样平常的喘息令人不安、惶恐,几乎要把自己的呼吸频率调整至与其同步。。96分钟时电脑杀人的戏冷静、残忍,让我简直有点无法承受。而在120-125分钟时,长达5分钟的高潮光效极其飞!!而最后的星孩令人恐惧!68年的迷幻范儿,巨屌!
这次看2001,库布里克穿越式的想像力提醒我,50年过去,人类技术并没有本质上的进步:太空旅行和人工智能依然是前沿——而我们在这个前沿已经蹉跎了那么久。
如果能在1968年看到这种电影,那游也要游到美国了吧
现代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文明进化的哲学片,史诗里的史诗。人类的渺小与广袤的宇宙相对比,更加深了我们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当华彩乐章奏响的时候,生命的思维在没有出发点,没有终点的宇宙里漫游,伸向无限的未知,探索那终极的意义。伟大的电影不朽,伟大的Kubrick不朽。
人对宇宙的想象力,到此为止。最后半个小时,美到癫狂。本片让我对电影孕育发生敬畏之心。有生之年,不会有任何一部电影可以或许超越此片。
最伟大导演的最伟大影片
打死我也不相信库布里克是地球人。
叙事不够宏大的前提下,节奏略显缓慢。或许真应该以歌剧的心态来看,外行看热闹,只听咏叹调。
这样的节奏能让我坚持看下来真是了不得
如痴如醉、半梦半醒啊,看到后面觉得很惊悚,尤其是星云变幻!!!在《地心引力》之前能补一遍这次大银幕,太知足
#库布里克影展# 配乐、声音、设计赞。三段结构也很妙。至于主题,除了人为机役外,第三段开头黑石漂浮在太空,简直就是iPhone广告,然后进入微信APP画面,然后人可以穿越时空宇宙但也迅速老去,最终在Deathbed上还伸出手指点向触摸屏——这未来的宗教!
光配乐已经足够5星了
它唯一的错误谬误只有节奏太慢 这也可能不是它的错误谬误 而是新世纪的错误谬误
最入手下手我以为这是2001年的电影,心想这导演也太NB了,视频德律风都能想到。结果一看是1968年的,我顿时觉得导演再也不NB,穿越的可能性更大。
2018年6月四刷;太空幽玄神秘、生命的神秘未知,张口结舌无法呼吸,已被吸进银幕黑洞。影史最有名的扔骨头蒙太奇,浑身一震的恢宏配乐,包裹在光环里的人类起源,鸡皮疙瘩直泛,库布里克绝对超一流恐怖大师,静默中蕴含的心理层面上的无限恐惧。探寻人类终极问题,从硬科幻上升到哲学命题。
对于任什么时候代而言,将这些镜头语言、配乐、工业设计放在一部科幻电影,或者说放在一部电影中,都是极其奢侈的,从美的角度讲,这是标杆。库布里克塑造了一个根植于人类内心的宇宙,使科幻模型仿佛有了生命感。《地心引力》跟它一比,格调上就显得媚俗了。就好像杨幂遇见了林青霞。
你敬畏,你惶恐,你疑惑,你通晓,你心中虚空无物,于是你洞悉万物,你穿越了轮回,终于也变成了轮回;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堪称是自电影诞生以来,最伟大的奇观之一。又及:库布里克声音叙事的能力令人顶礼膜拜,重要性几乎与画面八两半斤。
想体验“我看不太懂但是这电影太牛逼了”感觉的可以去看一下
这片子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太空歌剧的味道
看不懂的时候觉得不咋地,后来终于看懂了还是觉得不咋地,时代的眼泪啊换我在人类登月之前看到这片也会觉得了不得的。凡尔纳我从未觉得过时,原著真心二流科幻。库布里克的施展阐发手法也许很牛,可惜不是我的菜。
怪不得有阴谋论认为库布里克帮助伪造了登月镜头= =
中间还是睡着了几次……不是我的菜吧……但不克不及否认这片子做得真精致,而且还是60年代拍的,太空站、宇航服、宇宙飞船,都经得起长期的细看。我只能说不明觉厉了……
第一部库布里克。A Space Odyssey,三段式讲出了人类文明史——人类的起源、文明时期对太空的探寻及科技对人的异化、轮回与升华。《查拉图斯特拉》和《蓝色多瑙河》的配乐。库布里克真正懂如何施展阐发恐怖:无声而非音乐渲染、未知而非看见,因为这两者本质都出于认知能力的有限,人注定无法全知全能。
1968年的库布里克带着冷战阴影下的人们神游太空时,2018年的我们却要继续在这个无趣的世界里加速沉沦。2001都过去17年了,人类正活在电影先知般的预言中。最后那段嗑药飞升,是一曲永无休止的迷躁,是万物创世般的九牛一毛,浓缩了人类所有的伟大与无知。而宇宙,却永远暗黑,永远高冷。
Copyright © 2025 琵琶影视【www.xywanzh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