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直短长四比三是我很喜欢的气势派头,但出人意料地是这个片让我意想到,这样形式感过于突出的摄影是会影响电影本身的。看片过程当中我常常感到被画面打扰,难以投入剧情,视线总是需要在不断变化的视觉焦点中寻找人物。这是以后自己创作中需要加以注意之处。
把摄影只局限在了“构图”的概念,而且大量出现的顶部空间其实并没有意义,纯粹为了好看、耍酷而已(本来还以为只在修女空间出现,后来发现是随便用的),基本无新意,装模作样倒是一流。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波兰。纳粹与共产主义双重切割后,世俗快乐才凸显出它的可贵。安静、沉稳,镜头推动叙事,可以成为电影构图的范本了,其实不必整成曲直短长的。
典型不透明的电影。和固定镜头使用一样,镜头里有什么,镜头外有什么;你听见什么,没听见什么;导演拍了什么,而历史里又有什么?或许,结尾两位女主在世俗性-神圣性上互换有些操之过。但如出一口批评“摄影鹊巢鸠占”,让我觉得必须打个五星。换位到创作者角度,与其说“刻意”不如说“雕琢”。
完全看不下去…比《伊万的童年》还《白丝带》。
人物刻意安排在画框下面三分之一处,大量的空白造成视觉和情绪上的荒凉和肃穆;构图相当讲究,甚至有强迫症倾向,时时呼应宗教隐喻和时事指涉;曲直短长画面中的自然光线看得特别很是舒服;剧情苍白什么的我就不追究了。
一部含蓄、克制却内涵深刻的杰作。曲直短长摄影+4:3画幅,除结尾外均为静止机位镜头;构图绝美,人物偏离中心和边缘化成为常态,既映衬了历史与现实重压下人心的脆弱与渺小,又有水墨画留白韵味;配乐极佳;节奏缓慢,对白少但信息量大;建议先了解波兰61年历史背景,更好体会身份与信仰的危机。(9.0/10)
完全回到六七十年代的东欧丝鹅绒电影高水准,甚至更好。精妙的剪辑,让故事形成那种牵引角色情绪和行为达到最合理逻辑的漂亮节奏。国家公诉人和立誓修女、荡妇和贞女的角色设置,在冲突中又异曲同工的进入家庭悲剧,只是代际差异而非宗教能量导致着忍受力的差距,并进一步巧妙诉说可能被遗忘之平庸的恶
摄影美呆,无论是比例划分还是精心构图都已做到了完美的极致,就像是由无数顶尖经典的曲直短长照片组合而成的动态影像,每一帧画面做起壁纸来真是绝了。残酷战争遗留的伤痛,以及对神圣不可侵犯富有救赎意义脆弱信仰的质疑,看似轻描淡写,实际内敛流露,脱俗→入俗→脱俗的过程很有意味,看完久久回味。
从剧作创意的角度,它在做很棒的反叙事测验考试,去除剧情片中惯常式的叙事手法,放弃情节中那些起承转合的东西,选择用平视的开麦拉角度去呈现,连人物的心理铺垫式的镜头都被弱化,即使是面对在屠杀犹太人的历史人物也有着沉稳和冷静,最后连修女Ida的成长也最终选择了回到最入手下手。★★★
这个构图逼格真高。但是对于这么一个格局的片子,把种族宗教性别都放进来说,也实在够吃力的
导演确有投机的嫌疑,亦有光秃秃的隐喻,但成片效果还不错:曲直短长摄影的构图与打光都经过了仔细的琢磨,如同静物摆拍一样的固定机位,直到最后用两个运动镜头收尾,有些平地惊雷的意味;战争的创伤和愈合,信仰的崩塌与重建,镜头内外的故事互有所指;而且能把这种电影拍得不闷,也算是大功一件。
空洞,徒有造作的形式感。压低人物空间,开麦拉客观平视,在剧情铺垫和表演语言层面,尽力作出减法。可惜的是,减后的留白其实不圆润,缺少转变交代,情绪的渲染,戏身终是干瘪些,像是德莱叶和布列松嚼过的碎鱼片。
最精华便是构图与最后的运动长镜,叙事一样平常却仍然能让人被安静悲伤氛围所笼罩。滚滚红尘,皆被留在身后。
摄影构图真是美得让人窒息,找到了很多旧片的痕迹,可是剧情寡淡如水。
4.5精致的曲直短长光影和刻意设计的构图,人物常常被银幕分割或者处于下方,极简主义气势派头的叙事,刻意制造留白空间,年轻导演的创作方法令人佩服,法官与修女是在人间和天堂执行公正的人,他们都无法对历史的罪恶执行判罚,死亡和离开就是最后的归宿,但修女最后的选择是坚毅的,象征这个国家
视角的偏离带来的不是唯美,而是炼狱。恰恰是比例失调的构图提出了对于规范的质疑和反思。影片大部分时间都让人物处在画面的边缘位置,画面中心则是观者置若罔闻的上帝。肃穆的修道院里没有神,帕夫利科夫斯基用他精致精细精美的摄影筑起一座流动的教堂。当仁不让的《艾达》提起自身以及整个波兰极重繁重的历史奔走在路上,小写的人才是她这场孤独旅行中的风景线和终点站。
讓人驚喜的構圖,放在大銀幕上太好看了,但真的不大喜歡天主教題材的電影,看着那些服裝和十字架就覺得沉悶,反而是Ida哭泣和她阿姨跳樓開始才覺意猶未盡。
几乎每一个观众看完都会称赞本片构图与配乐的精巧,曲直短长摄影很有韵味。艾达的挣扎是在特殊时期下,身份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在和姨母经历了寻根之旅后,本以为她坚持的信仰会轰然坍塌,却在最后当她一脚踏进红尘体验过人世繁华后,仍可以或许抽身而退,在宗教里得到心灵的安静冷静僻静。安静冷静僻静的镜头语言中满含张力。
#HKIFF# (1) 4:3画幅、构图极美的曲直短长电影,平视角度,人物经常出目下当今银幕下半部分(以至于有几条字幕打在了银幕中间的窗框上)(2)修女找寻过去和身份——反思历史的变迁 (3)姨妈像出门一样从窗口跳出去那一幕大赞,仿佛是圣人/婊子的反转 (4)某种意义上的成长电影
这片子其实对观众背景知识要求不低,首先最基本的是抹大拉的玛丽亚是一名犹太妓女,这是理解艾达人物弧光的必要条件,其次是二战期间波兰的排犹风潮和战后对犹太人资产的抢夺,这是理解艾达自我重构的必要条件,但要是还了解社会主义下波兰的领导人和当时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下能有这么陈旧迂腐的歌舞真的惊呆我)。片子是淡化叙事的公路类型片,艾达经由过程对自我认知的重构和欲望的了解和体验,完成了最后作为小我私家如玛利亚一样平常主动拥抱基督。所有的叙事都是起因-结果去展现,省略中间完成的过程,配合将人物放在偏离画面中心的位置的构图,文本上提示曲直短长色调最难施展阐发的红色,让全片带有禁欲系的美。而到了最后的奔放的手持镜头,就打破了一直不施展阐发过程的这一模式,无论放肆放任还是皈依上帝,都是艾达作为个体成熟的表达,是集体主义威权下难得可贵的自由。
2.26 回眸一瞥;纵情一跃
补
固定的机位,精准的构图,不带零碎的剪接,让人想起施拉德口中的小津、布列松、德莱叶。处处体现出导演的细致和用心,连嘴里喷出的云雾都有性格。把历史的波兰展现为一个矛盾的有机体:宗教和主义双管齐下,犹太和反犹息事宁人,颓败和整洁同时存在,安静和躁动此起彼伏。安静冷静僻静之下惊涛骇浪,太喜欢了!
转变没处置惩罚好 但摄影太棒了
屎 构图就可以代表摄影?除了这点这片子还有啥?
#TIFF13#真的快看够拿屠犹和社会主义说事儿的波兰片儿了,但这部确实不一样,4:3画幅,时不时让人想起布列松的电影。虽然睡着了但是4星一定是有的,找机会补吧。
摄影真是美~
不难看,但也让人兴奋不起来。用摄影来说“我在与世界/信仰/性别对抗”的设计真的很巧妙吗?怎么看都是沾了主题的光,要是放到小清新摄影里,别人一定说你矫情。
题材讨巧文本丰富的那种片子,可惜力量都是电影之外来的,它本身很无力,只有美感。
1.极简主义,构图、摄影挺好;2.宗教生活固然索然无味,但是一样平常生活何尝不是呢?3.对宗教的揶揄讽刺,原来信仰只是因为厌倦了一样平常。
将电影等同于摄影的结果就是这样,相形之下塔可夫斯基居然都好很多,至少后者还能让观众看到其假装深度的测验考试。
【B-】构图漂亮,大量留白,人物经常只在下方占据一小位置,很多时候甚至画框会分割在脖子这样的“摄影忌讳”处,也是因为全程注意构图,剧情都没太关心,还好这剧情也没啥必要太关心。
有種叫做「篤定」的氣質籠罩了全片,包括片子本身,女主角人物,以及電影的創作者們。他們都很清楚他們要什麼。
扭曲的人物构图堆积出视觉上的异世界感,与浅出文本之间形成难以协调的矛盾,以个体及跃丈量历史回流,两切面共生形成精致的多边体,却只是单维度的拉伸,宛如游弋于城市废墟的垂死魂灵,摒弃广远的故土情怀,转而培育种植提拔普世的思维温室,是选择的失策;在拒绝与观众交流的同时,也拒绝解释救赎与暴躏。
正所谓装逼装的恰到好处,通俗易懂.....
当代的罗伯特布列松!!画面赞,故事更赞。
7/10。揭开民族伤疤的题材往往不克不及直接刻画,最经常使用也不免俗套的叙事手法是从侧面挖掘出一段尘封的残酷回忆,探讨死者对活着的人的影响。学院派技术很抓人眼球,情绪铺垫和气氛渲染的镜头减到最少,影片的反思性随之也像伊达那美丽的红发一样被隐藏了,口述来的忏悔不会比一篇新闻报道更有心理冲击力。
摄影真美,故事很水。
从本片到《冷战》,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父母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经历始终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那个时代的波兰有太多可说的。看这两部电影是无法抽离现实背景的,《修女艾达》更为明显,大量的固定镜头似乎在有意的疏离观众,始终保持着观察而不介入的距离,很难从电影中捕捉到情绪,但如果联系影片所处的复杂历史环境,其实镜头中的一草一木、演员的一颦一笑都在向观众传达着信息。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对此只字不提,观众就像纯洁的艾达一样处在隔绝外界的乌托邦中。我们随着艾达看到了战后破碎的世界,看到被意识形态的巨兽撕裂的小我私家信仰,看到被历史环境所重塑的身份认同,在世俗走了一遭后她又回到修道院中。我看到了她的惊慌失措和莫衷一是,修道院就是她最后的庇护所。
Copyright © 2025 琵琶影视【www.xywanzh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